身邊有不少朋友對手提掌機感興趣,原因無他,出外能玩,回家也能用大電視玩,還能躲在廁所玩「特別的遊戲」,一次滿足多個願望。最近即將推出的新一代掌機 ROG Xbox Ally X 吸引了不少目光,日前我們拿實機試玩了,就各方面為大家簡單說一下感想。
先說明,我不曾擁有 Ally 主機,但擁有 Steam Deck 的。外型上,正面與舊版大致相同,主要是在十字鍵上方追加了一顆「Xbox」按鍵(類似 Home 鍵用途),後方則改為跟 Xbox Series X|S 手柄類似的設計,所以拿起來握感是很舒服的。按鍵分佈跟舊版一樣,前方是 ABXY 與 View、Menu、Library 鍵;上方 LBRBLTRT;後方兩個能自定義按鍵。
然後是喇叭孔位置跟以往一樣設在正前方兼有,所以聲量是足夠的,而且有 Dolby Atmos。屏幕是 7″ 的 FHD 1080p@120Hz IPS,顏色顯示 sRGB 100% 及 Adobe 75.35,然後 Xbox Ally X 的 CPU 是 AMD Ryzen AI Z2 Extreme(8核心16執行緒,含NPU AI協處理核心)配 24GB 記憶體跟 1TB M.2 SSD;Xbox Ally 是 AMD Ryzen Z2 A(4核心 Zen2架構)配 16GB 記憶體跟 512GB M.2 SSD,其他數據請自行參考官網,不然你們會說我在騙字數。
系統基本上是 Window 11,但預設了開機後直接進入 Xbox 的 Big Picture 模式,而且在遊戲平台頁面已預設了能直接下載 Steam、Epic、EA、Ubisoft、Battle.net 等平台,不夠的話還能自行安裝如 nvidia GeForce NOW 之類的平台,以便携手提機來說已做得很足夠。
在手提模式下畫面表現是 OK 的,帷在 Dock Mode 下會看到有點瑕疵(後面再就個別遊戲說明)。主機有簡易的設定介面,只要按下「Xbox」按鍵即可進入設定中心,在這邊能一鍵設定電壓、控制模式等,也能在這邊進入進階設定。
玩家最常會動的進階設定就是顯示卡設定,系統預設為 8G,基本上跑一般遊戲都沒有問題,但如果想有更好表現就要調整了。我們測試了與預設 17w 電壓及把顯示卡記憶體調整至最高 16GB,運行《極限競速地平線5》(Forza Horizon 5)能有 1920×1080@120FPS 與中高畫質顯示(遊戲鎖 60FPS,過程穩定沒掉過幀),雖然系統會跟你說記憶體不足,但還是能正常運行與沒閃退。
接下來以最高的 25W 電壓與 12GB 顯示卡記憶容量來測試使用 Unreal 5 引擎的《光與影:33號遠征隊》(Clair Obscur: Expedition 33),由於需求比較大,所以材質等畫面表現明顯下降,FPS 更只有 22-27,跑起來卡卡的,戰鬥時格擋也有明顯延遲,已經能感覺到接近機能極限。
然後再挑戰一下《決勝時刻:黑色行動7》的公測,以最高的 25W 電壓與 12GB 顯示卡記憶容量是會中間閃退的,只有預設 8GB 才能進入遊戲,但這時出現了個人覺得很嚴重的問題,先是視窗出現系統訊息,接下來手把只剩「Xbox」按鍵有反應,似乎是系統不懂切換至視窗訊息那層,需要切換回手提模式把提示訊息關掉,但再回到遊戲手把按鍵還是沒有反應!
其後我們試了多種方法,包括切換至 Window 模式才開啟遊戲、斷掉藍芽重新連接等,全都不行,唯一解決的辦法是切回手提模式再切回 Dock Mode 才行。我們也猜想如果連接滑鼠去把訊息關掉是不是 OK,結果是能把訊息關掉,但手把是繼續沒反應,同樣情況也出現在《光與影:33號遠征隊》中。最弔詭的是在《決勝時刻:黑色行動7》中滑鼠功能只有左右鍵,不能用來控制視點。我們已向 ASUS 反映了這問題,希望在推出後盡快解決吧。(詢問了數位 Ally 用家,表示舊版沒這問題)
總結:
ROG Xbox Ally X 在手提模式下基本上沒什麼大問題,遊玩《詩之歌》一類遊戲更是爽快,特別是手把握感很好,是比 Steam Deck 優勝的地方。要解決的除了 Dock Mode 的問題外,個人認為記憶體只有共享的 24GB 是一大缺點,遊玩最新的 3A 大作是明顯不足的,也沒有升級的方案,如果有 32GB 是更理想,所以只有 16GB 的普通版 Xbox Ally 是絕不建議的。
真要比較的話,ROG Xbox Ally X 比起 Steam Deck OLED 是有更好的規格以及更好的屏幕。對一般用家來說,不用像 Steam Deck 需要改裝還要有一定的電腦知識,預設開機能玩多個平台已經是很大的優點,如果你對價格沒懸念的話也是可入手,但個人來說會偏向先觀望一下。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