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港氛圍似曾相識】 《返校 Detention》故事解構

對恐怖遊戲的欲求不滿令我又再研究了一款剛推出不到兩個月的遊戲《返校》。

 

採用2D橫向、滑鼠互動的方式,返校是一個以校園為主的恐怖架空世界探索遊戲,玩家只要移動滑鼠就能發現互動的物件並解鎖下一場景,非常簡單易懂。玩家所撿到的紙張、筆記都是為往後劇情作鋪墊用,令玩家更容易了解劇情背景。遊戲前期有大量以宗教堆砌而成的恐怖元素,如土地公、宗祠、神桌、籤詩、香爐、骰子、黑白無常、腳尾飯、城隍爺、八卦密碼鎖、布袋戲等等,加上鬼差、魍魎作 jump scare,令玩家在前期便可對劇情及主角身世有一定了解;後期以解謎為主,以音樂及拼貼破壞風格塑造一種分崩離析的感覺,以自我對質形式訴說主角的內心感受。

 

 

故事發生於1960年代戒嚴時期的台灣,主角高三優異生方芮欣由於家庭不和以致性格大變、學業一落千丈而被列為須高度關懷學生,少女情懷卻陰差陽錯令她與輔導老師張明暉發展師生戀。雖對方芮欣情況好轉感到欣慰,但張明暉憂心與另一老師殷翠涵於學校成立的地下讀書會連累方芮欣,斷然向方芮欣提出分手。年少無知令方芮欣以為張明暉與殷翠涵之間有感情瓜葛,遂效法家母因父親出軌而舉報他「手腳不乾淨」,向教官舉報讀書會閱讀名冊,令張明暉、殷翠涵與學弟魏仲廷等全遭逮捕。

 

事後方芮欣後悔不已,於學校頂樓跳樓自殺。遊戲以方芮欣亡魂返校作始,颱風將通向外界的橋樑沖斷,河水如同血液般腥紅,學校佈告欄刊出檢舉匪諜公告和保健室出現的驗傷證明、軍訓護理課中觀看的愛國電影、地下室擺放刑求政治犯的刑具、輔導室的思想檢查報告與舉報共匪等場景令沒有經歷過文革的玩家感同身受,利用各種線索推敲出誰是「抓耙仔」(粵:二五仔)。

來到故事的終章,玩家會發現一個中年男人站在禮堂,走後發現已呈半透明狀的方芮欣,這解釋了她為何需要躲避鬼差和魍魎-鬼差引導死者,魍魎二字則意為「渺無所依的樣子」,接續方芮欣離開教學樓前所說:「若能一覺醒來,發現身處異邦⋯在沒人認識的地方,重新做回自己,那該是多麼美好。」此時,玩家會在筆記本中找到判決書:上簽叛亂案張明暉分業縣鄉籍公教人員與學生魏犯等,均有為匪工作之事實。經核張明暉一名處死刑,魏仲廷自首供認參加叛亂組織,閱讀反動書刊,思想受匪毒素均深,處徒刑 15 年。

 

當年反共抗俄思想甚深,政府為控制學子思想,派遣教官駐守校舍,並於校內設置訓導處。人心惶惶,長輩、尤其是方芮欣一樣的公務員世家必不會公然討論如此敏感的話題,令方芮欣低估舉報的嚴重性。同時,方芮欣以舉報讀書會除去殷老師時,必然明白其他同學將受牽連,卻毅然選擇犧牲所有同學,包括給她書單的魏仲廷。到底是低估了判罪刑罰還是恨不得已寧可玉石俱焚,已是不得而知。

 

遊戲以雙結局作結,不想劇透的話請勿繼續閱讀。

 

白色恐怖時期,「抓耙仔」都會被重賞,一干人等被帶走後,方芮欣受到當局公開表揚,所有人都知道方芮欣是內奸

,卻諷刺的得到表揚。家庭破裂、連累同儕、害死摯愛再加上公開處刑,一切都將原本情緒不穩的方芮欣推向一條不歸路。遊戲畫面顯示同學們於禮堂觀看方芮欣上台領獎,而方芮欣在拍掌聲中於台前上吊自殺、魂飛魄散,反映她最後仍認為自己罪有應得不可解,繼跳樓身亡後再走上末路,如同場景描述:

 

罪業依舊未解,彼岸仍舊難度;

生命會消逝,然而罪尚未抹滅,默默的,等我領受。

 

方芮欣的結局就如她於城隍爺前求的簽一樣,學業、家庭、愛情,皆不盡人意。

 

 

而第二個結局,便解釋了中年男人的身份。中年男人就是被特赦的魏仲廷,十多年過後,物是人非:母親離世,殷翠涵逃亡後於國外奔走,死於肺癌⋯⋯他回到母校,再次坐在當年與方芮欣相對話的位子,筆記上寫著:

 

原以為很快會死在牢裡,沒想到能活到解嚴。人們說我是政治的受難者,罪被一筆勾消。

但是某些失去,是永遠回不來的。

 

當下迫著自己,在恐懼裡呼吸著恨。

怎知,她卻一躍而去,從人世永遠逃逸。

未留下隻字片語,畏罪、悔恨?不得而知。

只剩茫然費解,盤旋腦海。

直至重見天日、物換星移。

至親恩師盡皆辭世,那人只留無名孤墓。

餘我一人垂垂老矣。

 

阿舞

難產型機迷,偏門遊戲研究

追蹤

更多文章